close
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,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大的工業城市,以海納百川、追求卓越的精神,打造瞭大白兔奶糖、永久自行車、中華牌鉛筆等曾經為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。改革開放以後,隨著市場沖擊和城市轉型,很多上海老品牌面臨經營危機,有的不斷突破尋求復興,有的逐漸淡出人們視線……
這些上海老品牌,都是點亮城市的名片,能夠喚起國民的記憶。解放日報·上觀新聞帶著讀者追隨歷史的腳步,盤點上海老品牌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。它們賦予瞭城市的個性與能量,更為上海進一步的創新發展提供智慧和力量。
永久申請企業社自行車:連老佈什也愛騎
二八型號永久牌自行車。
20世紀80年代,上海人結婚實行“三轉一響”,即四大件傢庭物品——收音機、自行車、縫紉機及手表,其中“永久”自行車就是其中分量很重的一大件。
1949年底,伴隨著新中國成立,永久牌自行車誕生。
當時受我國同蘇聯特殊關系的影響,設計出來的商標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。畫面上一隻北極熊站在地球頂端,熊即代表蘇聯,地球即為整個世界,寓意共產主義一定要在全世界勝利。商標起初定名“熊球”牌,後經反復討論斟酌,取“熊球台中行號申請流程台中有限公司商業登記”諧音“永久”,並在商標最終定稿上增加瞭“永久牌”三個紅字。
1979年,永久自行車廠研制出的SC67型公路賽車,經美國專業檢測機構檢測,產品質量完全符合該國安全質量標準。日本自行車從進入美國到打開銷路,花瞭近20年時間,而我們的產品卻隻花很短時間就“過關”瞭。SC67型車在國外引起強烈反響,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老佈什還特意和夫人騎瞭“永久”自行車在天安門金水橋畔拍照留念。
20世紀80年代,上海人結婚實行“三轉一響”,即四大件傢庭物品——收音機、自行車、縫紉機及手表,其中“永久”自行車就是其中分量很重的一大件。在那個憑票供應的年代,如若沒有票,即便有錢也未必能買到一輛“永久”自行車。一輛普通自行車價格在160元左右,而在黑市上一張“永久”自行車的票竟然要賣到100元,這可比那年月大學本科畢業生五六十元的月工資還要高。當時許多人因買不起或買不到“永久”車,甚至選擇買一堆“永久”車配件來自己組裝成車。
“永久”車不僅在上海本地很“吃香”,在全國也很有影響力。轟動全國的“永久村”試點即為一例。1981年秋,湖北《孝感報》報道瞭湖北應城農民楊小運提出超額交售2萬斤公糧隻求買一輛“永久”自行車,應城縣委、縣政府不僅答應其要求還同時決定全年超賣萬斤糧食的農戶,都供應一輛“永久”車的事情,《人民日報》予以轉載。時任永久廠廠長王元昌得知“多賣糧隻為買永久”後,即寫信給《人民日報》承諾在完成212.5萬輛年生產計劃的基礎上增產1200輛滿足應城縣的相關需求。
很多職工加班加點幹,當年10月中旬即將精心制造的1200輛“永久”車送往應城,得到應城人民熱烈歡迎。正是通過此事,永久廠開始在應城縣試點建立“永久村”。到1985年底,全國共建成22個“永久村”,11500位農民成為“永久村民”。
1984年2月,吉林省懷德縣建起該縣的第一個“永久自行車村”。
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,由於遭受歐美國傢對中國自行車反傾銷、五金交傢電統購統銷取消等事件,以及外來品牌進入中國大陸、國民出行交通工具日趨多樣等原因,在整個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,“永久”車步入“低谷”。2001年,上海民企中路集團入主“永久”,占有54%股份對其進行重組,“永久”車重獲活力。2002年至2004年,“永久”車連續三年實現全國內銷第一,其產品種類也適應市場新需要更加多元化。
時代在變,自行車不再是幾十年前的獨擋天下,但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的出行工具,成為人們出行方式的有益補充,尤其深得年輕人青睞。“永久”自行車不僅是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美好記憶,在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的合力下,這個與新中國同齡的“上海制造”工業老品牌必將永永遠遠,天長地久。
1 2 3 下一頁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